降钙素原与降钙素的身世大揭底[2019/04/27]

降钙素原与降钙素的身世大揭底

检验科小李近日接到一个来自急诊科的咨询电话:“XX病人的降钙素(CT)检查为何迟迟未有结果”。小李急忙查询了一下,该病人当天所有急诊常规检查项目均已经有了结果,但是降钙素(CT)检查并不属于“2小时报告”范围,为何会催结果?小李一头雾水,一番询问下,才发现原来是开单医生把降钙素原错开成降钙素。降钙素原(PCT)和降钙素(CT)这两项检测指标从字面上看的确很容易混淆,但是临床意义却完全不同。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是“母女”关系还是“姐妹”关系还是其它?接下来就给大家揭开它们的身世。

通俗来讲,PCTCT其实是一对“母女”,因为PCTCT的前体。PCT基因是由11号染色体上的Calc-I基因编码的,经过一系列过程在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粗面内质网生成降钙素原前体,裂解生成的PCT共有116个氨基酸序列,其中中间的60~91序列共32肽就是CT。正常代谢情况下,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产生PCT并分泌激活CT

图片1.png

虽然它们是一对“母女”,但是女儿却并没有继承母亲的事业,它们各干各的,从不互相干涉。简单的说,降钙素原是细菌感染/脓毒血症的生物学指标;降钙素是甲状腺髓样癌和骨质疏松的标示物。下面,我们详细阐述它们分别执行什么功能。

 

PCT

降钙素原PCT(Procalcitonin)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研究已表明,在细菌或真菌感染合并全身系统反应或器官低灌注时PCT显著升高,病毒感染或局灶感染时PCT正常或轻度升高。对于细菌感染/脓毒血症,目前PCT是最好的生物学指标。

 

CT

降钙素CT(Calcitonin)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多肽类激素,胸腺也有分泌CT的功能。CT与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D协同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它的靶器官主要是骨骼和肾脏。

图片2.png

        C T还可以抑制维生素D3的生成,降低钙吸收。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为大家展现钙磷代谢方面CTPTH以及维生素D3的协同结果:

图片3.jpg

PCTCT检测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


图片4.png



图片5.png



根据《甲状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 ,除了筛查和辅助诊断MTCCT在监测MTC患者术后病情发展情况的应用如下:

术前血清学检测评估:

常规血清CT筛查可以发现早期的C细胞增生和MTC,从而提高MTC的检出率及总体生存率。升高的血清CT值可反映患者体内MTC瘤负荷水平,作为指导MTC 临床评估的有力依据。MTC恶性程度较高,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更为常见,MTC原发和转移灶的瘤负荷共同决定血清CT的水平,常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当血清CT值>20 pg/mL 时,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血清CT值>500 pg/mL时,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增加。术前血清CT值<10 pg/mL的患者行完整的淋巴结清扫可达到“生化治愈”,其术后10年生存率为97.7%。

血清学辅助MTC术后管理:

CT及CEA 可作为MTC 术后管理、预后预测的重要监测指标。MTC患者术后可应用血清CT检测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血清CT的正常化通常提示转归较好。考虑到CT半衰期及代谢等因素,一般建议术后CT最低值检测的最佳时间为术后3个月。但考虑到不同患者的瘤负荷不同,可将术后血清Ctn和CEA检测的时间分为1周、1个月、3个月和半年,如低于检测下限或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则采取定期术后复查,初始复查周期为半年,如病情稳定则逐渐延长至1次/年。

如患者术后基础血清CT值异常,即便血清CT值<150 pg/mL,也存在淋巴结或病灶的残留或者复发风险。因此专家组建议MTC术后血清CT升高(但CT值<150 pg/mL),应至少辅以颈部超声影像检查,如检查结果阴性则每半年监测CT、CEA及颈部超声影像。如术后血清CT值>150 pg/mL,建议进行颈部超声影像、胸腹部CT/MRI及全身骨检查,必要时行PET/CT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灶。

说完这些,大家是否对PCTCT有了全新的认识呢?不会再“糊里糊涂”了吧?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 甲状腺癌血清标志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7)[J], 中国肿瘤临床, 201845(1): 7-13.

 

 

                                                        通讯员  检验科  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