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获“心”生,经久不“衰”丨区中心医院成功实施番禺区首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CCM植入手术[2023/09/03]

近日,番禺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位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成功植入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ardiac contractility modulation, CCM), 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该院在介入治疗心力衰竭技术上新的突破。

近4年来,50岁的郭先生(化名)反复胸闷气促,虽长期服用优化抗心衰药物治疗,但症状仍逐渐加重。入院前3天他的症状再度加重,平静时亦有气促,需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接诊医生吴莎诊断其为扩张型心肌炎,慢性心力衰竭。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郭先生双房增大,左心室更是较正常增大50%,左室壁运动也显著减低,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减低。心电图心率偏快,QRS波无增宽,频发室性早搏。此前,郭先生已反复多次住院,心血管内科医护团队对他的情况高度重视,经团队讨论研究,以往对此类心衰患者,如药物治疗无效,只能进行心脏移植,而近年应用于临床的CCM装置,可能为郭先生的病情带来转机。


CCM的工作原理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的工作原理是在心肌的绝对不应期(离QRS波起始30ms)发放一簇双相持续22ms强电刺激,增加局部收缩力,同时通过局部刺激改善自主神经平衡调节心衰状态下过度激活的交感活性,从而逆转心脏病理重构,减少心律失常,改善心脏功能。CCM植入的适应证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范围为20%至45%、且接受规范药物治疗仍有症状的NYHA III级心力衰竭成人患者。用于改善前述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状态。该技术于2021年6月获我国批准应用。
微信图片_20230903173023.jpg

经过2周药物治疗,郭先生情况转趋稳定。近日,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健豪、副主任医师张在勇及主治医师余盛龙共同为患者施行CCM植入术。
微信图片_20230903173023_1.jpg
手术团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微信图片_20230903173024.jpg
在熟练穿刺腋静脉后,手术团队将两根主动起搏导线精准定位在右室间隔上,同时分别测试两根导线的感知、起搏阈值以及起搏阻抗,电极准确植入在健康心肌上。
微信图片_20230903173024_1.jpg

导线固定好后,将已植入导线接至CCM脉冲发生器,并埋入皮下组织。设定输出为6.5V,CCM每天工作10小时,手术圆满成功。术后当天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上升。1月20日,郭先生在出院前步行试验6分钟达398米,遂顺利出院。

番禺区中心医院通过心衰中心建设,对心衰患者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已先后开展心室再同步化起搏,左束支起搏,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等多项心衰治疗技术。CCM作为心衰器械治疗的全新手段,可以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填补了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相信随着该项技术的推广,将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获益。